“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每年一到农历三月三,人们喜欢放风筝,愉悦身心。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中国风筝竟有两千年的历史渊源?纸鸢又怎么成为了风筝?北京的风筝有哪些特点?带着一肚子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北京“金马派”风筝第三代传承人吕铁智先生,他讲述了小小风筝里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作为北京土著,吕铁智从小生活在胡同里,伴着老房子、老槐树,听老街坊讲老习俗,跟着老先生学老手艺。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说起风筝,老爷子就像回到抽两根竹门帘,扎一个“屁帘儿”,举着在胡同里奔跑放飞的童年,兴高采烈。
其实,中国早期的风筝并不是为了娱乐而制作,它是为满足某种军事需要而出现在古代战场上的。那时它的名字也不叫风筝,而是叫鸢。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因其样子是模仿翱翔于高空的猛禽鸢鸟而得名。根据史书记载,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多年,距今2400年左右。墨子用三年的时间制作一只木鸢,在空中飞一天才落到地上。他的徒弟鲁班削竹为鹊,乘着风力放飞空中,三日不下。在清人的笔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韩信率军十万围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做风筝一具,下置擅笛之人吹思乡之曲,楚军弟子八万皆散去。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这个故事留下成语“四面楚歌”流传至今。当时人们把风筝叫做“风鸢”。唐代后由于用纸糊制,又称“纸鸢”。
后来,为什么把纸鸢又叫做了风筝?明代史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从唐代开始,风筝转为达官贵人的娱乐游戏。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北宋以后,风筝才逐渐流行于民间。相传,宋徽宗在宫中玩风筝,曾写过一本《宣和风筝谱》,但此书已失传。
现存于世最早的风筝谱,是据传作者系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扎、糊、绘、飞的技艺,甚至对如何扎制骨架、绘制画片都有歌诀。吕铁智曾听师父关宝翔谈到,师爷金福忠讲北京最早的风筝会:清朝时在东直门外有一铁塔寺,寺内有一“肉胎佛”。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每年“立春”日时,会在庙前挖一深“九尺九”的方坑,坑内有卷好的席筒,内有鹅毛,边上有官家看守。当看到鹅毛凭借地气从筒内飞升飘起时,即刻打马飞报宫中,启奏某时某刻为“立春”。于是,人们互相祝贺“春来了”,并且立刻放起无数只风筝。一时间,京城各种风筝飞满天空。
东直门外的铁塔寺早已消失,但北京的风筝却流传至今。
说到北京的风筝,最典型的就是沙燕了。由于北京春天风大,所以硬膀沙燕比起其他造型的风筝就更胜一筹。它的骨架是由上下两根竹条在主体上扎成左右翅膀,糊上纸或绢,形成三角形“风兜”,吃风大,泄风小,善于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