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非遗 触摸匠心温度

躬身探寻非遗根脉,力行传递公益温度。烟台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遗失繁星”社会实践队再启征程,深入烟台所城里、徐州户部山两大文化地标,探访螳螂拳、拓印香包,并创新开展助残非遗产品推广,在双城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的当代脉搏,开展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同老师的合照)

7月8日,遗失繁星社会实践队与扬帆公益协作,于非遗大集精心布展香包、凝香珠等残障人士手作,并深入学习产品背后残障人士的故事与定价深意。在销售中,队员们高效分工:深情讲述匠人故事、利落打包收银、主动外扩引流,凭借经管素养让推介与售卖井然有序。这场售卖远超商业意义:它让残障人士的手艺被大众看见、让非遗技艺成为他们的生计支撑,更点燃了他们生活的尊严与希望。

(图为销售进行时)

7月9日,遗失繁星社会实践队赴烟台所城里螳螂拳传承基地研学。队员们访谈了出身武术世家的传承人于师傅,访谈后,他亲自示范并教授基础技法,让队员们亲身感受招式的劲力与节奏。螳螂拳绝非尘封的技艺,而是流淌的文化血脉——其刚柔并济的招式中,凝结着三百年的武术智慧与胶东儿女的坚韧风骨。从国家搭建平台、传承人坚守,到青年学子探访,正是这股合力让古老拳术焕发新生。探索非遗的真谛,在于人人成为文化薪火的传递者,续写传统在当代的篇章。

(图为队员们与传承人于师傅的合照)

7月16日,遗失繁星社会实践队赴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深度探访非遗拓印技艺。队员们首先实地考察当地碑刻、石刻遗存,直观理解拓印“以纸为媒、以墨为介”的实用价值与历史根基。随后,通过亲手覆纸、施墨、拓印,宣纸与墨色的交融,让队员们真切体悟到技艺的精妙——严谨的贴合、精准的力道,皆是叩问历史的密码。拓印不仅是古老技艺的传承,更是让文化鲜活延续、连接古今的坚韧纽带。队员们决心化身传播使者,以青春之力,让这份承载千年匠心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团队成员及其作品合照)

7月17日,遗失繁星社会实践队专程探访徐州民俗博物馆,深入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细致观察了馆藏香包的精湛工艺与丰富造型,认真聆听传承人讲解香包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制作技艺,并亲手体验了部分基础工序。香包凝结着祖辈的生活智慧与美好祈愿——紫苏祈安、葫芦纳福,针针线线缠绕着人间烟火与深厚情感。它是穿越时光的文化密码,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作为新时代青年,队员们深感非遗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此行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坚定了队员们守护与传播非遗文化的决心。队员们将积极整理成果,讲好香包故事,努力成为这缕文化清香的传递者,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恒久活力。

(图为队员们在徐州民俗博物馆前的合照)

此次徐州之行,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认知,更让我们深切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生命力。实践活动显著提升了大学生对非遗文旅融合模式的理解深度,有效激发了当代青年学子的传承热忱与创新思维。这为赋能当地非遗文化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助力实现文化赓续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并进,进一步内化了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

(作者:烟台理工学院遗失繁星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