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黄河之约——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青年要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起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 在这个充满意义与挑战的夏天,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沿黄生态绿研小组” 踏上 “三下乡” 征程,围绕黄河生态保护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成员们深入水文监测一线、污水处理现场、黄河岸边及湿地公园,以实地调研探寻治理路径,用青春力量守护母亲河,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与感悟。

活动之初,团队怀揣对黄河生态的关切与责任,精心筹备实践内容。成员们提前搜集黄河流域水文特征、污染治理技术及生态保护政策等资料,梳理出水文监测、污水处理考察、生态现状调研、公众认知问卷等核心任务,明确各环节的观察重点与实施方法。主动对接小浪底水文站、西霞院水文站、当地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获取专业指导与实践支持;结合成员专业特长分工 —— 有人专注技术细节记录与原理探究,有人负责生态现象观察与分析,有人承担问卷设计与数据整理,为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小浪底水文站和西霞院水文站。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成员们系统了解水位监测、流量测算、水质采样等日常工作,通过观察先进的监测设备与数据记录系统,直观认识到水文数据对黄河防汛调度、水资源管理及生态保护的关键作用。工作人员讲解的黄河流域水文特征变化及应对措施,让大家对 “智慧治黄” 的科技支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深刻体会到每一组数据背后承载的责任与使命。

(团队成员在测沙船上学习)

(团队成员学习黄河水文监测设备)

随后,小组前往当地污水处理厂。在厂区负责人的介绍下,成员们参观了污水处理的各个环节,从污水收集、格栅过滤、生化处理到最终的水质达标排放,清晰看到了污水从浑浊变清澈的全过程。负责人表示,污水处理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处理生活和工业污水,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入黄河,对保护黄河水质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此次参观,大家深刻认识到污水处理在黄河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

(团队成员认识污水处理流程)

实践小组还来到黄河岸边及黄河湿地公园,实地感受黄河生态环境的变化。在黄河岸边,成员们观察了河道状况、沿岸植被生长情况,并记录了周边生态环境的细节。黄河湿地公园内,多样的动植物种类让大家欣喜不已,清澈的水域、繁茂的草木展现出黄河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成员们纷纷表示,亲身感受到了黄河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更加意识到保护黄河生态的责任重大。

(团队成员学习横式采样器的使用方法)

为了解公众对黄河生态保护的认知和建议,实践小组在周边社区、学校等地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公众对黄河生态现状的了解程度、参与生态保护的意愿及对黄河生态治理的建议等。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小组发现多数公众关注黄河生态保护,但在参与具体保护行动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为后续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参考。

(团队成员帮助村民填写问卷调查)

随着实践活动推进,成员们不仅积累了专业知识,更在与黄河的“对话”中实现成长。面对调研中遇到的专业术语,主动请教工作人员;为确保问卷有效,反复修改设计内容。这些经历提升了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更深化了对“守护黄河”责任的理解。大家深刻认识到,黄河生态保护不仅是一项环境工程,更是一场需要代代接力的文明传承,既需要科技赋能的精准施策,也离不开全民参与的共同守护。

(团队成员在西霞院水电站)

未来,团队将整理实践成果形成报告,持续关注黄河生态,用所学服务母亲河保护。正如成员们所说:“在黄河岸边,我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守护者。” 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定能让母亲河永葆生机,为流域生态安全与文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沿黄生态绿研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