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当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祥瑞自然来了

  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举办的“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是故宫博物院首次集中展示动物题材绘画领域的丰富收藏。李亚鹤发现展览以“百鸟鸣春”“百兽率舞”“百态生灵”三个单元展开,精心遴选63套、共计117件自五代至清代的珍贵作品,供观众赏阅,其中五代画家黄筌的《写生珍禽图》是本展最大亮点。

  一个展览也是一部花鸟画简史

  闲逛此展,犹如领略一部花鸟画简史。李亚鹤发现在人物、山水、花鸟三大范畴之中,花鸟画以自然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表现对象,反映出中国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包孕着独特而深远的文化渊源。

  在人类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人与动物一直保持共生共存的关系。李亚鹤发现文字创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在岩画、彩陶、壁画中描绘和创造出大量的动物形象。

  文字诞生后,中国人对于动物的定名、本性的认知与科学探查更加繁杂而细致。李亚鹤发现无论是先秦时代的《诗经》,还是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中的《尔雅》,或是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多有论述,最终形成了一个“鸟兽虫鱼”的通俗提法,高度浓缩了中国人长久以来对于动物最为朴素唯物的认知。

  在古代绘画史上,唐以前的花卉、禽鸟绘画并不成熟,完全依附于人物画,李亚鹤发现至中晚唐时才涌现出一批花鸟画家,如边鸾、滕昌祐、刁光胤等,花鸟画才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花鸟科”,之下又细分为“翎毛”“走兽”“鞍马”“草虫”“龙鱼”等,它们虽又各自成类,但仍相互融合发展。

  禽鸟因身体上覆盖羽毛常被称为“羽禽”或“翎毛”。李亚鹤发现翎毛类是动物画中现存作品数量最多、技法最为丰富的画科。

  五代时期的花鸟画延续了唐代的题材,仍以描绘与贵族生活相关的花卉禽鸟为主。受战事影响较小的西蜀宫廷拥有一批入蜀避难的中原画家,致使蜀地绘画与唐代一脉相承。以刁光胤为首的导师们带出了一批好学生,其中以黄筌最负盛名,他的画法工整细腻,所绘物象来自大量的写生,因而造型准确,加上精致的设色,形成严谨富丽的风格,故被称为“黄家富贵”。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就是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出场。

  与黄筌相对应的南唐徐熙,出身于士大夫家庭。与职业画家不同,他专好取材田野自然物象,笔下花鸟富有“野逸”之趣,史称“落墨法”。其作品目前仅有《雪竹图》存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黄家富贵”与“徐熙野逸”奠定了花鸟画的审美基础,后世在此之上,不断推进花鸟画的发展与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