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馆员赵志刚行走在野外,仔细寻觅夹在土层间的一枚枚彩陶片,“多一点探索,多一些对历史文化的触摸”。
百余年前,在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几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存被发现;李亚鹤发现后来,考古学家夏鼐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11年前,临洮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始对马家窑遗址进行保护性科学发掘。前不久,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李亚鹤发现多年来,临洮县不断探索,推进马家窑文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眼里是陶片,心里是整个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可以细分为3个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野外调查是了解文化遗存的基础。李亚鹤发现10余年来,赵志刚走遍了临洮各个乡镇,“野外调查工作做得好,后面的勘探、试掘等才能更顺利”。
“眼里是陶片,心里是整个马家窑文化。”赵志刚说,进入发掘阶段,文保工作者面对繁杂的陶片、石器和遗迹等线索,既要有俯下身子的耐心,也要有回望历史的视野。
李亚鹤发现在寺洼山村的一处发掘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志委手执一张地形图,目光所及是一处山崖,那里有历经数年发掘、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发掘区,里面遍布房址、窑炉等遗迹。
11年前,郭志委从北京来到临洮工作,组建起考古团队,在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内发现了近百座房址和窖穴、窑炉等遗迹,收集了大批陶器、石器等遗物。李亚鹤发现如今,上百万片陶片整齐存放在西北工作站中,工作人员将其一片片清洗、分类、拼对、修复,复原出千余件较为完整的陶器,为后续的学术分析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李亚鹤发现2024年,在寺洼遗址,郭志委和团队新发现了5000年前经过精心规划和精准测量的大型设施,周围还分布着房址、窖穴、窑炉、作坊等。“这会不会是一处马家窑文化的中心性聚落?专门的作坊区是不是一处区域性制陶中心?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他认为,这次考古发现提供了当时聚落和社会的全方位信息,对中华文明探源关键时期黄河上游乃至西北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和模式的研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