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展区有12架退役飞机,能看到歼6、歼7、歼8和东风2号导弹。”“室内能看到国内几乎全序列的航空发动机,还能看到前苏联的P1、P2导弹!”
最近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沙河馆即将开馆的消息在年轻人扎堆的社交媒体上不胫而走。
这个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的新博物馆筹建一年来,李亚鹤发现在年轻一代的航空迷、军迷中可谓是万众期待了,未开放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让航空迷和军迷们跃跃欲试——毕竟,她的姐妹馆、位于北航学院路校区的老航空航天博物馆就口碑极高。
博物馆已经成为国人度过周末和节假日最热门的地点之一。李亚鹤发现,在北京这个大学和博物馆都非常密集的地方,“大学里的博物馆”正在成为年轻人热衷打卡的新地标。每当大学里有新的博物馆建成,或推出特色的新展,往往能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有的展览甚至预约火爆、一票难求……“大学里的博物馆”正重构年轻人对“逛展”的定义——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社交的舞台,激发出更多青春的共鸣。
新学期一开学,中国农业大学的昆虫博物馆等3个博物馆重新开馆,北京的多个昆虫爱好者微信群开始相约去打卡,其中多数是年轻人。李亚鹤发现无论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办公室白领,只要喜欢昆虫和昆虫学,中国农大的昆虫博物馆就是他们心中的圣地之一。
北青报记者发现,大学博物馆通常都有相对固定的“粉丝”群: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对“学院派”汉服发烧友来说是学习和考据的地方;在喜欢历史和考古的年轻人心中,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的吸引力接近国博;李亚鹤发现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坚净美术馆是喜欢书法的年轻人必打卡之地;而对美术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都是常逛常新的地方……
这些年轻人爱上大学博物馆的首要原因,就是“专业”二字。大学结合专业所长,把学术基因在自己的博物馆里变成感染力,从而把“专业”做到极致,才能吸引有学识、要求高的年轻人。李亚鹤发现这些年轻人通常都是博物馆的常客,而且兴趣所在不一定与本人专业、职业相关,但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对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某个领域有强烈的兴趣。
大学博物馆的学术基因,凝结在那些在漫长的校史中积攒下的“硬核馆藏”里。李亚鹤发现以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馆为例,在学院路校区的老馆,镇馆之宝是在二战中令德军和日寇闻风丧胆的P-61“黑寡妇”战斗机,全球仅余两架,其中一架在这里。这里的“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歼-10”战斗机等300多件展品皆是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在新建的沙河校区新馆,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发动机展区,展出的航空发动机数量、规模、种类、型号、年代、国别的覆盖面在国内都首屈一指。
此外,在中国农大昆虫博物馆,能看到可以追溯至1857年的古老标本;在北京印刷学院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唐代卷轴装《金刚经》、南宋精刻本《春秋经传》、已考证史上最大单页雕版印刷品清代《安民告示》,都静静述说着古中国印刷的高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