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树梢,一筐筐新鲜的蔬菜、肉蛋就运到了齐鲁理工学院食堂门前,一片繁忙有序的景象。
忙碌的不仅有运送员,还有食堂的质检人员。
质检:全面覆盖
“一个都不能少,必须全部质检。”11月20日一大早,专职质检员范锦晓和万令慧严阵以待。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他们每天早上七点前到岗,对每一样食材原料进行检测。
在食堂一楼北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窗明几净。室内,一排检测仪器正在运转,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试剂,食用油酸价、过氧化值快速检测试纸都在“大显身手”。身穿白色制服的范锦晓告诉记者,所有运进食堂的原材料逐一在这里检测过关,有些食品不止检测一次,还会二次三次反复检测,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封存、上报,按流程销毁。
“严”字,已经刻在他们心里,绝不能让任何一种不合格食品端上学生的餐桌,专职、专业、专注,正是这样的“绣花功”,让学生的每一口都吃得放心。
“今年,学校聘用了八位留校本科生,作为专职质检员和留样员,从专业到政审到体检,都经过认真严格的选拔。”学校安全管理办公室主任韩彦翠介绍,“这样一来,食品安全检测由原来的第三方机构承担,改为学校专职人员检测,压实了责任,抓实了工作。”
把效益让给质量,在食品安全上舍得投入,正是学校对本末的把握,也是守正的气度与担当。
监管:全面从严
在齐鲁理工学院,“以学生为本”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校长常翠鸣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食品安全,更是将“责任”二字始终置顶,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全力以赴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作为山东省教育厅认定的“星级食堂”,学校的食品安全常规管理严之又严。统一招标、统一采购,资质合法、程序合规。
监管时时在,处处在。
在常校长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了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校长亲自部署,将监管端口前移至生产基地,从源头抓起,实施全链条管理。心至身至。学校总督学、纪委书记、分管副校长、安全管理办公室、资产处、餐饮管理服务中心等联合办公,成立考察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场、合作社、酿造厂,从粮油米面到馒头鸡蛋酱醋盐,逐一实地考察。
“上山”。顶着40摄氏度的气温,小组成员实地考察了养鸡场。“这家养殖场有着21万只鸡的规模,完全是现代化养殖。”纪委书记、副校长胡洋告诉记者,“到了现场一看,养鸡场实行无菌化管理,包括鸡蛋的喷淋、洗刷和装箱,都由流水线的机器完成,很正规。学校提出要求,每天必须检测,一经发现不合格鸡蛋,坚决不予采用,由第二家、第三家养鸡场递补。如果再次发现不合格鸡蛋,立即终止采购合同。”养殖场经理感慨道,小小鸡蛋马虎不得,每天严格按照科学配比喂养,不敢掉以轻心,一旦合同终止,就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
“下乡”。冒着大雨,考察小组来到乡村的蔬菜基地。基地是合作社性质,与农科院合作,实行大棚与旱地结合的现代化养殖。在询问中,意外发现基地的两名管理人员竟然是齐鲁理工学院毕业的本科生,他们正在致力于科学养殖。得知基地通过了招标和实地检验,可以为母校提供蔬菜,两位校友激动不已。
源头把控品质,仓储环节也需“深耕细作”。考察小组挨个摸查仓库,个个火眼金睛:仓库是否干净,如何防鼠防霉;货品是否齐全,是否产地直发,产品直配。甚至明察秋毫院内的车辆是不是供货商本人的,防止造假……
从山下到山上,从农田到市场,从厂房到仓库,考察小组剥茧抽丝一般,一路查一路打分,最终汇总确定供货商和候补供货商。
全身心的付出换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地生根,正如齐鲁理工人感慨的那样:只有拼出的精彩,没有等来的辉煌。
制度:全面科学
“建章立制全,管理流程严,人员配置多,操作现场干净。”这是学校驻地政府的“五必管”专班在检查食堂时,对学校的高度评价。
那么,学校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有哪些“过人”之处?
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形成体系化制度,是一大特色。“领导小组统管,安全办公室协管,餐饮中心专管,餐饮公司自管”,完善的四级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抓落实的生动局面,汇聚起食品安全管理的强大合力,全面发力、协同推进。
“三三一一”检查制度,也是一大特色。“三三一一”,指的是不同的管理群体,每天检查食堂的次数。餐饮管理服务中心人员每天3次检查,学生管理检查组每天3次检查,分管校长每天至少1次监督检查,学校督导组每天至少1次督导巡查。
不仅如此,学校还重金打造信息化智慧调度,以“新技术”赋能,实现了餐饮管理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食堂大厅的电子大屏幕上,后厨人员所有的操作过程都以直播的形式展现给就餐学生,一览无余。这样的明厨亮灶系统,实现了食品加工制作全流程、无死角监控。
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离不开一套严谨科学的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齐鲁理工学院根据内部治理改革的实践需要,不断完善“五化”建设,也就是体系化、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和数字化。体系化作为顶层设计的核心,引领方向;制度化构建坚实的保障,有章可循;标准化提供统一标尺,提质增效;流程化科学优化规范,高效运转;数字化提供强大动力,驱动创新发展。“五化”建设的纵深发展,为食品安全管理“保驾护航”,成绩凸显,学校食堂被山东食品安全办公室评为“示范餐厅”,被济南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健康餐厅”,连续6年被驻地市场监管局评为“A级食堂”,更是山东省教育厅首批高等学校星级食堂。
服务:全心全意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在学校食堂,每天都能看到总督学魏希启、分管校长赵庆勇带领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长在巡查,院长们把学生的饮食需求和建议及时反馈到食堂一线,效果立竿见影。
在食堂的各个显著位置,一块块大红色的牌子赫然眼前,上写:你“码”上说,我马上办。下面是一个大大的二维码,二维码的下面是“餐饮服务中心投诉建议反馈”的字样。这是学生和食堂的“直通车”。
这样的“直通车”还有很多。从餐饮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学生关于餐饮的问题和建议,可以通过三种渠道向学校反映:一是直接向售饭窗口反映,二是向餐饮服务中心反映,三是用手机扫码,利用‘码上办’提出建议和意见。”多种渠道构建起食堂和学生之间的“连心桥”,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学生对饮食服务中心工作的理解信任。有名学生曾经反映“学校的食堂里没有韭菜炒鸡蛋”,学校立即给出答复,考虑到韭菜的种植过程中农药残留难控,目前学校的供餐品种日益丰富达上百种,完全可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不出闪失,暂不考虑让韭菜流入食堂。
为学生服务“全心全意”,学生的理解信任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学校不仅仅局限于“吃得安全”,也注重“吃得健康”。学校为学生提供营养健康指导,普及食源性疾病防控和平衡膳食的知识,倡导减油、减盐、减糖。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膳食,让学生们受益终身,是学校忠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不仅要“吃得健康”,还要“吃得文明”。学校通过“养成教育”的开展,发挥服务育人作用,提倡“光盘行动”,把尊重劳动、珍惜粮食植根于每一名学生心里。学校大力培育餐饮文化,有序就餐、错峰堂食,健康向上的用餐习惯蔚然成风。